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2/05/08
《沖澠》沖繩物語‧雨中的識名園
在沖繩的第二天,識名園是Jess安排的第一個景點,其實排行程時,一度十分猶豫該先去首里城?還是先來識名園?因為去首里城之後打算去走金城町石疊道,但從金城町石疊道沒有巴士到識名園,除非再回到首里城,所以…最後決定先去識名園。
識名園建於18世紀末,面積約23,265平方公尺(約7,038坪),其中包括御殿,所有建築物面積合計643平方公尺(約195坪),是琉球王府最大的別館,主要是做為療(修)養和接待中國冊封使等之用,但早在17世紀中期,琉球王府就曾在首里城東邊的崎山村建築別館--即御茶屋御殿,因為在首里城之東故稱為「東苑」;而識名園因位在首里城之南,所以稱之為「南苑」。
識名園的造園風格是所謂的「迴遊式庭園」,這種造園形式深受近代日本諸侯貴族喜好,甚而引起競相建造的熱潮,這應該也算是當時的一股流行風潮吧。「廻遊式庭園」主要是以「心」字形的水池為中心(不過說真的,Jess看不出那個水池像心字或心),拱橋、涼亭、建築、樹林等皆環繞池邊錯落,這種造園形式設計的巧思就是…環池四周漫步,就能欣賞季節更迭之美。如識名園的四季,春時位於池東的梅林盛開、花香飄盪四溢,夏時池中島或者泉邊的紫藤隨風搖曳,姿態蔓妙,而秋時則有池邊的桔梗花盛開,這樣巧妙的造園設計,使得原本常夏的琉球,也能夠享有四季更迭的庭園景觀之樂。
從我們前晚下榻的Daiwa Roynet Hotel Naha-Omoromachi搭乘單軌電車(從おもろまち)到県庁前,在県庁前轉搭14番/2番巴士到識名園前,不過我們搭錯方向了,應該要搭【往開南・上泉向け】方向,但我們一看到公車就上,完全忘記要看方向這件事,還好14番/2番的巴士是循環線,所以就是繞遠一點,但還是會到….
在識名園前站下車後,司機指著對面的方向,我們傻傻地過了馬路之後,就往小巷裡鑽了,這天雨下得極大,滂沱大雨毫不留情的落下,雨水匯集成小水流從路旁的墓仔埔流到馬路上,我們越走心越毛,我問綺說:「你怎知道識名園是往這條巷子走?」綺說:「司機就指對面阿~」可是….越走越荒涼耶,路邊還有貼賣墓地的廣告,此時我們三大一小已經渾身都濕透了,最後我說:「我們走回頭吧,我覺得不太可能是在更裡面了。」於是,我們回頭走,回程時發現右手邊的圍牆很像是識名園(猜測是),回到巴士下車的大馬路上,右轉沒一會兒,就見到識名園的停車場跟售票處了。
出示單軌電車的一日券,可以享受用團體票價購票的優惠喔,購票之後,售票的阿桑還叮囑我們要小心,因為下雨天怕路滑,然後售票處也有傘可以借,真是超貼心的(至於為何我聽得懂她講的話,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到了當地,不知不覺你就好像聽得懂幾句了,哈哈)之後我們就進入識名園了。
識名園雖然在西元1941年被指定為國家名勝,但其實現在的識名園並不是原來的識名園,原來的識名園在二次大戰中已受到毀滅性的破壞,現在所見的識名園是從西元1950年開始,歷經20年歲月、花費近8億日元修復後呈現的面貌,同時它也在西元2000年12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世界遺產。
遊識名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延著順路的指標前進,這樣子一來,不但能完整的遊盡整個識名園,也不至於在園裡亂繞走冤枉路,我們延著指標前行,地面盡是碎石及泥濘,但是阿翔還是顯得很開心的樣子,首先看到蓋在果樹園裡空地的民房,即守衛房。
然後會經過通用門、正門,咦~這正門很是眼熟喔?!因為…正門呢…我們剛才從慕仔埔那條巷子有經過,正門跟通用門都是使用附有屋頂的YAAJYOU(屋門)形式,正門是國王一家或冊封使進出所使用的門,在當時只允許有地位的人家才可蓋建這樣形式的門,識名園的屋門是承襲王府時代的樣式,看起來相當雅緻。
延著正門通往的道路前行,長長的石疊道兩旁盡是林木,形成一條林蔭的綠色隧道,夏季裡想必走來十分涼爽、快意。
這顆樹有特別標記「デイゴ」中文是刺桐,是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喬木,原產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的珊瑚礁海岸。刺桐是沖繩縣的縣花,有刺、葉是羽狀葉,葉柄長大約20公分,有3片小葉,小葉長寬可達20公分左右,開紅花,結黑籽。
走了一小段路後來到了育德泉,育德泉是識名園裡那窪池塘的水源之一。育德泉井邊上是採用琉球石灰石原有的形狀,再以沖繩特有的「あいかた積み」疊積而成,所謂的「あいかた積み」是「亀甲乱れ積み」的一種(Jess不會解釋日文耶,不過它就是石牆的一種堆疊工法),把石頭加工成六角形,然後堆疊成石牆,形狀看起來像是龜殼,仔細瞧還真是巧妙。
另外在右手邊也有井口,井口上有兩個歌頌泉水的石碑並立,正面右手邊是西元1800年尚溫王的冊封正使趙文楷所題的「育德泉碑」,左手邊是1838年尚育王的冊封史林鴻年所題的「甘醴延年碑」,不過這兩個石碑也都不是原來的石碑,原先的石碑都在戰事中破損,目前所見的面貌是西元1980年採取拓本修復而成的。
從育德泉向左前進,小道兩側是堆疊的矮石牆。
沒下雨的話,池塘應是碧綠的吧....
在通過一段小林子之後,眼前突然豁然開朗,草地盡頭左手邊是轎子屋,右手邊就是赤瓦屋頂木造建築的御殿,像這樣屋頂上放置紅色磚瓦的木造建築形式,也是當時上流階級人士才可以採用的建築模式,不過走廊上方的屋簷形式則是採用了民家風格。
御殿的總面積525平方公尺(約159坪),內設有為迎接冊封使而用的一番座,及緊連著的二番座、三番座、廚房、飯廳、前方一番座、前方二番座等十五個房間。
我們在門廊前脫下鞋子,想進去御殿裡頭參觀參觀,不過因為經過方才大雨的洗禮,我們的全身幾乎都濕透了,即便脫下鞋子、襪子也是濕的,然後不久發現一個阿嬤,一直跟在我們後頭,後知後覺的我們才驚覺,我們濕濕的襪子在御殿地板上印上了長長的一排腳印,阿嬤要我們把襪子脫下來,拿了一條抹布給我們擦乾腳,這樣子就不會有腳印了。
御殿的建築雖然在現在看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的宏偉跟富麗堂皇,不過光是腳底踏著的木地板就很舒適,不曉得那是什麼木?御殿裡頭隔成一間間的房間,我跟阿翔在裡頭穿梭,感覺就好像走在迷宮裡似的,但所有的房間又可以把隔間打開,感覺是很通風的設計呢。
參觀完御殿之後,就坐在門廊前休息一會兒,雨仍滴滴答答的沒停,天氣涼涼地,但也不至於感到寒意,就這樣聽著雨點打在屋頂上的聲響,然後眺望著池裡的六角堂跟石拱橋,感覺好愜意喔!
休息半晌之後,咱們繼續撐著傘、循著順路的指標,踏著石拱橋來到池中島。所謂的池中島真的是一個很迷你的小島,如同簡介上所說,是一個點綴的小島,由兩座石拱橋與陸地連結,而這兩座石拱橋也是中國式的設計。
建於池中的浮島上有一六角形的涼亭,屋頂形式與黑色屋瓦也頗具中國風味。
穿過石拱橋來到池塘對岸,走過一小坡地...
突然聽到一陣滂薄的水聲,頃身一看原來是溢滿而出的池水從引水筒中傾洩,據簡介上說,過去此處設有涼亭,是夏季消暑休憩的好去處。
穿過烏鴉林假山,來到識名園地勢最高的地方-「勸耕台」,這裡設有一涼亭,涼亭旁立有一碑,是西元1838年,尚育王的冊封正使林鴻年所題之字,傳聞當年林鴻年見琉球四處皆為井然有序的田園而讚揚,國王為了鼓舞人們誠心的讚辭。目前所見的石碑亦是在1980年採取拓本修復而成的,原來的石碑也已在戰事中破損,如今站在勸耕台上已不復見田園之光,取而代之的是沖繩的市景。
識名園遊至此,應已大致遊畢,因為從這裡開始就是帰路的指標了,本來以為這個點應該可能會有點無趣,不過遊畢之後倒覺得挺值得一遊的,雖然在雨中到此一遊,不免有些小遺憾,不過總還是來了,如果好天氣來的話,會覺得更棒,Jess很喜歡這裡幽靜的感覺,在小林裡或是池邊漫步都是很不錯的。
門票資訊
個人票 大人400円/中學生以下200円
團體票 大人320円/中學生以下160円
※團體票指20人以上
※學齡前兒童由家長陪同者免購票
※該市65歲以上居民半票優惠
開放時間
4月1日~9月30日 早上9時~下午6時 (最後購票入場時間 下午5時30分)
10月1日~3月31日 早上9時~下午5時30分 (最後購票入場時間 下午5時)
休園日
毎週三(若逢假日或慰霊日,改為翌日)
・識名園管理事務所/〒902-0072 沖縄県那覇市字真地421-7 TEL.098-855-5936
・那覇市教育委員会 文化財課/〒900-8553 沖縄県那覇市前島3-25-1 TEL.098-891-3501 FAX.098-891-3523
http://www.edu.city.naha.okinawa.jp/bunkazai/
日本沖繩那覇市真地421−7
檢視較大的地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