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0/09/08

《金山》法鼓山‧走進人間淨土

「法鼓」二字語出《妙法蓮華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法鼓山以「法鼓」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法鼓山的起源
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

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前後費時八年,卻苦無結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會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師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

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同年七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以上資料引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位在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跟陽金公路交會的山坡上,三面環山,法印與曹源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風光明媚,鳥語花香。坐北向南,左有高崗聳立,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地形,則似巨鼓縱臥。從地名上看,此地屬金山鄉「三界」村,在此處撞鐘擊鼓,其聲可響徹三界村,象徵法輪常轉、超越三界。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是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教育園區。法鼓山的停車場在山下,停車處有接駁車可以搭乘,不過我們到的時候不巧正好那班車已經坐滿,於是決定徒步上山,走出停車場迎面可見來迎觀音,位在朝山步道的起點,來迎觀音之名是取自於聖嚴法師的發想,來迎有歡迎、接引之意,歡迎所有相信觀音願力的眾生,也有觀音菩薩迎接眾生前來法鼓山的寓意。


沿著雙面觀音路拾步往上走,耳邊傳來潺潺溪流聲,法印與曹源兩條溪在上方的法鼓一橋匯流而下,其實路面下有個溪濱步道,在往法鼓山的路上,可以一邊賞水、聽溪,不過擔心阿翔看到水就忘情衝去,所以我們還是走在上頭的路面,還有延著溪畔漫生的野薑花也正盛開,雖然當天正好飄著雨,不過誠如聖嚴師父墨寶所說:「溪聲水色都在說法,有生無生是道非道。」來法鼓山,溪石可以聽溪、禪坐,臨溪步道可以賞水、經行、練習止觀,涓涓溪水,滋潤了深入寶山的每一個心靈。




曹源溪上有多處小瀑布,其實法鼓山並不算高山地形,溪流坡度雖緩,但卻有很多瀑布,主要是因為河流自然改道而形成的,溪旁許多原本過去先民所挖鑿的水圳,這些水圳疏引溪水從曹源溪分支出去,卻又時而與曹源溪平行,經過幾次迂迴又匯入主溪,水圳出口高低落差,而形成自然的小瀑布,景觀十分曼妙。



走進觀音殿,祈願觀音微傾著頭,垂目微笑,左手持淨瓶,右手隨眾生演說佛法,彷彿聽見了人們的聲音,並慈悲灑下甘露,使人們遠離煩惱。觀音像後壁的水濂及觀音殿前的水塘,讓人有如置身於波光粼粼的清涼境界,煩擾全消。




觀音殿外是一大面開闊的廣場,由於此處地勢高起,眼前的景觀絲毫不受阻礙,不由得讓人感到心胸開闊起來,懷著肅然之心,遙望這怡人的景色,煩擾的思維也逐漸沉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