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2/05/03

《沖繩》南國之旅 第一話‧沖繩的歷史

DSC_0387
擁有眾多美麗島嶼、珊瑚礁和沙灘,被奉為度假及潛水的聖地的沖繩,旅遊景點豐富,素有日本夏威夷之美譽,以沖繩群島為中心,包括最北的硫磺鳥島、最南的波照間島、最東的北大東島及最西的與那國島等共151個島嶼,他是日本最南與最西的縣,也是都道府縣中最小的,與鹿兒島縣毗鄰,古稱琉球,首府是那霸市。
沖繩除日本文化外,還參雜了南島文化、美國文化、中國文化等,而這造就這獨特的文化的緣起與其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就從琉球王國時期說起…


古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台灣和日本九州之間,總面積大約為3600平方公里,西側是東中國海,東側是太平洋。最大的島嶼是沖繩本島,面積約1207.08平方公里。其次是奄美大島,面積約712.38平方公里,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琉球國是琉球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的統稱及共有的國號,也包括早期三山時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王國,西元1350年(元朝至正1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但察度王世子武寧王又被佐敷按司尚巴志所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王後,先後於西元1416年及1429年征服北山及南山,使琉球王國統一,並以首里城成為王城,史稱「第一尚氏王朝」,及至西元1469年琉球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

西元1470年宮中的御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內間金丸被群臣推舉為君,並於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西元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丸(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1478年-1525年)是琉球的黃金時期,建立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首里城,廢除殉葬習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擁有兵器等,琉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除確立琉球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外,並先後擊敗了遠彌計赤蜂、仲宗根豐見親等按司的勢力,征服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37年尚清王攻佔奄美群島之後,琉球王國勢力終於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立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亦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之「三省並三十六島」。

琉球國曾向中國的明、清兩代朝貢,根據琉球與明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要接受明朝的冊封,永樂年間,中國賜琉球王姓為尚氏。16世紀倭寇的緣故導致日本與明朝關係惡化,只能透過南方的薩摩與琉球進行貿易。與此同時,日本也正處於動亂的戰國時代,諸大名急需透過對外擴張,以獲取利益、發展經濟實力,離日本既近又富有的琉球國自然成為首選之地。由於豐臣秀吉曾對前往京都謁見的薩摩大名島津義弘表示欲臣服琉球之意,為了討好秀吉,1588年末島津義弘便遣大慈寺龍雪和尚前往琉球,要求琉球前來朝貢,不過因尚永王病重,琉球並未答覆。隔年豐臣秀吉亦遣使赴琉,命令琉球向其朝貢,否將出兵征討,此時初登王位的尚寧王不願得罪強鄰,因此遣使赴薩摩,致方物修好。

西元1591年島津義弘致書尚寧王,稱豐臣秀吉計劃出兵朝鮮,命令琉球在隔年2月前,將7500人10個月的糧食運至薩摩的坊津,然後設法運往朝鮮。此時琉球國內大臣分為主戰派與主和派,主戰派認為薩摩的命令無理至極,應嚴詞拒絕;主和派則認為琉球不是薩摩的對手,主張服從薩摩的命令,但最後尚寧王接受了主戰派鄭迵的意見,拒絕了薩摩的要求。

豐臣秀吉得知後大怒,致書威脅尚寧王:「我自卑賤膺運興,以威武定日本,六十餘州既入掌中,至遠近無不共朝賀。然爾琉球國,自擁彈丸之地,恃險遠未聘貢。故今特告乃爾,我將明春伐朝鮮,爾宜率兵相會。若不用命時,先屠乃國,玉石俱焚之。」但琉球國仍不予回應。此時薩摩大名島津義弘又上書豐臣秀吉,稱「琉兵不善征戰」,承諾願替琉球國「代為墊付」糧草,此舉雖暫解除豐臣秀吉與琉球之衝突,卻成了日後薩摩藩對琉球國出兵的藉口之一。

1609年(明朝萬曆37年、日本慶長14年)日本江戶幕府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在請示過德川家康獲許之後,派遣樺山久高率兵3000人、船100餘隻、鐵砲600挺,自九州山川港出發入侵琉球,並登陸奄美大島。尚寧王雖力抗,但兵臨首里城下,薩軍又趁機佔領那霸港,尚寧王見守城無望,只好投降並設宴請罪。薩軍俘虜尚寧王與其子、官員百餘人撤兵回國,尚寧王被帶往日本駿河國面見德川家康,直至1611年,尚寧王君臣在鹿兒島被迫與薩摩簽訂《掟十五條》後,才被釋放歸國。

薩摩藩入侵琉球國所持的理由有三:一是江戶幕府遣返了漂流到日本境內的琉球進貢船,但琉球卻拒絕向日本遣使謝恩;二是琉球攻擊明朝商人赴日貿易的船隻,阻撓日本與明朝間的貿易,但此事實際上是海盜所為;三是琉球沒有負擔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兵費,而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但琉球不予償還。其實,薩摩藩入侵琉球除了藉此奪佔中琉之間的貿易利益以彌補入侵朝鮮跟參加日本內戰(關原之戰)的軍費及損失之外,主要更藉此軍事行動化解其內部權力鬥爭的問題。

根據琉球國史《球陽》記載,薩摩藩入侵琉球後,便派遣官員測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並強迫琉球割讓奄美群島,且要挾琉球向薩摩藩進貢,琉球政府更被迫授予薩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尚豐王11年(1632年),琉球在被薩摩所佔的島嶼建立館舍,由兩國同時派遣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收稅,琉球王國淪為薩摩藩的傀儡政權。

西元1654年琉球王雖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但琉球國只是表面上成為清朝藩屬,實際上仍對薩摩藩稱臣。琉球與清朝官方繼續朝貢貿易,可卻被薩摩藩剝削。薩摩藩可說是幕府宣佈鎖國以後,唯一能以此變相方式獲得國際貿易收入的私藩,薩摩藩在200年後的幕末時代能有足夠的資本成為倒幕運動主力,進而成為維新政府的主事者之一,與此不無關連。

1871年(清朝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11月30日琉球宮古島的兩艘進貢船,到那霸上繳年貢後準備返回宮古島。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一艘漂到台灣西南海岸八瑤灣(今屏東縣牡丹鄉境內),該船船員69名,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排灣族高士佛社原住民殺死,隨後並被牡丹社原住民馘首(此即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另有12名船員逃出,在鳳山縣(今高雄市鳳山區)受到清政府保護。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兩艘進貢船離開琉球開往中國,在中途遇暴風漂流,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2月28日漂到台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令保護。隔年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雖由臺灣官員送到福州琉球館,平安回到那霸,但日本卻以琉球人為日本屬國人民,以保護屬國人民為由,向中國交涉。

西元1872年宣布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設置琉球藩,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主張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並於1873年正式侵佔琉球。西元1874年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後國內情勢不穩,為以外事轉移內政問題,遂以保護琉球人民為由,派兵數千登陸台灣東岸屠殺當地原住民(即為牡丹社事件),為此中日幾乎開戰,後在英美兩國調停下日本退兵,滿清政府也承認此次出兵為「保民之舉」,並向日本賠款,此舉也間接承認日本擁有琉球王國的宗主權。

西元1875年日本大舉進入琉球,要求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國朝貢,且禁止琉球接受滿清冊封,廢除中國年號,改為明治年號。琉球遺使雖向中國求援,但清朝李鴻章不願因琉球與日本失和故而拒絕。

1879年(清朝光緒5年、日本明治12年)3月11日,琉球藩被廢除,編入鹿兒島縣。3月30日日本天皇命令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移居到東京,尚泰王稱病拒絕前往。4月4日日本宣布設立沖繩縣,鍋島直彬為沖繩縣知事,琉球國實質上滅亡。5月27日,尚泰王與其他王室重要成員乘坐日本東海丸號離開那霸港,前往東京,被封為侯爵。日本稱該段歷史為「琉球處分」,琉球藩設置為第一次琉球處分,廢藩置縣則為第二次琉球處分。

1945年3月23日美國進攻琉球本島,史稱沖繩島戰役。沖繩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這場戰役在英文為「Typhoon of Steel」,日文為「鐵雨」(鉄の雨,tetsu no ame)或「鐵暴風」(鉄の暴風,tetsu no bōfū),這些稱號所代表的含義都是指戰役的激烈程度、火力的密度以及盟國參戰的戰艦及車輛的數量。琉球本島守將牛島滿命令日軍頑強抵抗,戰事持續將近三個月,死亡人數達15萬人以上,島上日軍12萬2千餘人中有10萬人戰死,約8千人投降,是美軍開啟跳島作戰以來首次有大規模日軍投降的紀錄,美軍戰死約1萬餘人,除了日軍和美軍雙方,沖繩島受戰火波及的平民也傷亡慘重,約有4萬餘人死亡,這也使得戰後島上人口減少約1/4。更有歷史學者指日本士兵強迫琉球人集體跳崖或引爆炸彈自殺,或乾脆打死以減少糧食匱乏的壓力;另一說則是說琉球人因說琉球語而被誤為間諜慘遭殺害,但日方認為這是虛假的指控,日本的教科書也沒有提到這種說法。

二次大戰後,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並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據此日本必須放棄「其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所有土地」,其中包括琉球。因此戰後琉球群島交由聯合國託管,1970年美國又將琉球的「施政權」轉給日本,從而迴避了主權問題,直至1972年,美國將琉球群島交還日本,沖繩縣復縣。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