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0/10/27

《澎湖》漫步二崁‧穿越時空的長廊


二崁聚落的神秘色彩離不開陳陳廷益的傳說,從巨大的羊寮石到制裁通梁村越界捕魚漁民的壓網石,從石頭公到與竹灣村許家的禁婚,都有著武林俠義的味道。


二崁聚落至今400多年,共傳9代,傳說其開基祖為陳廷益原是少林寺武人,因為愛上同門師妹有損寺規,於是兩人聯袂逃離唐山,飄洋過海來到澎湖,然而當時西嶼大部分富饒的地區都有移民,於是兩人最後落腳在顯少人煙的二崁村北龜山腳。為了躲避少林寺僧侶的追捕,陳廷益鮮與外界聯繫,因此二崁村成為封閉的聚落,也發展為全村都姓陳的單姓社區,正驗證了「三百年前是一家」。


早期移居台南、嘉義謀生的二崁人,落土歸根觀念雄厚,因此在台灣賺到錢後,都會從台灣買講究的建材,運回二崁打造宅所,因而二崁的古厝較澎湖其他社區的建築,無論是建材或裝飾的講究均有過之而無不及,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二崁人口外移,建築物較無翻建需求,加上缺乏良港與渥田,幾乎未有外來人口移入,因而成為澎湖傳統聚落中保存完整、豐沛的聚落,為文建會選定之文化聚落保存區,歷經400多年風霜歲月,如今許多古厝只剩荒頹的四壁及裸露的咾咕石。


澎湖的特色建材就是咾咕石,咾咕石其實就是珊瑚的化石,由於澎湖冬季風勢強勁,若要栽種農作,防風是不可不做的措施,於是農民便搭蓋矮牆圈住菜圃以防風。但為何要選咾咕石呢?則是因為咾咕石本身除了不規則也有縫隙,加上堆疊之後接縫處形成的縫隙,變成了可透風的效果,可有效降低風阻,不易崩塌。在澎湖所見的特色之一,就是用咾咕石圈成的菜宅。


二崁聚落古厝建築,以三合院結構緊縮成一小格局的集居空間,左右護龍與正廳以尊卑倫理來決定配置空間,從門樓、內埕、天井、亭下...依序進入民宅的正廳,每處空間都與居民生活縝密攸關,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情感共鳴的記憶。


早在民國前,二崁移民潮成就了無數功成名就的藥商,這座木製看板上,寫滿了中藥材的藥名。


這間屋子雖然門廳牆上的磁磚已剝落、殘破,但從遺留下來門牆花磚仍可見其當年的風華,我猜想這在當時應算是大戶,門廳上的「穎川衍派」代表著是陳氏家族的房宅,這是當然的,二崁是單姓聚落呢。


二崁傳統民宅建材主要有石、磚、瓦、木等,磚與木均是由外地輸入,因此較為昂貴,只少量運用於門柱或窗框裝飾,至於石塊則可就地取材,尤以咾咕石更是廣佈潮間帶,垂手可得,所以使用上最為普及,其次才是昂貴但不易處理的玄武岩。


我們晃呀晃的,就晃到了路底,轉了個彎,左手邊又有另一條巷道,咦!?是什麼味道...我一邊問小冠,一邊找尋著氣味的來源,原來是香的味道,以二崁垂手可得的野生植物天人菊、野艾草及山芙蓉,以取莖葉、不傷其根,根留原地,花開不採的原則,將取得的莖葉研磨成粉,用雙手搓成柱香,燃燒後散發的香氣可驅蚊及鎮煞、避邪。


呈細塔狀的二崁傳香,點燃後散發自然草本薰香,是早期二崁人的自製蚊香,我才剛踏進這條街口,就已經聞到正在曬的傳香味,是種讓人感到舒服的味道。


二崁傳香也是二崁聚落協進會會址所在。


隨意擺置的陶甕,倚著雜草漫生的咾咕石矮牆,也構成一寫意的古樸風。


漢藥紀念館....應該是啦!?光緒至民國初年,二崁上百村民移居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謀生,第一批移民大多在台灣師習藥材買賣,二崁遂化身為「藥商搖籃」。


二崁聚落刻畫著工整的棋盤式建築,又稱梳式配置,三條橫向巷道以二興宮為軸心,四排房舍背挨著背分別矗立在巷道前後,門前巷道預留的門前巷寬度,以衡量牛車通行及農漁作物搬運可行為主,左右兩厝間約三尺的小徑,俗稱「巷路」,是做為鄰舍交際的空間。


外牆上紅瓦高低錯落,上頭以醒目的白字寫著一首首閩南語發聲的詞句,不像是律詩也不是絕句,這就是二崁的褒歌;其實褒歌主要是傳達常民直接與真實情緒所發展出的一種鄉土文學詩歌,它不講究格律形式,或者是為了讓更多人創作與輪唱,因而成為普羅文學形式之一,這裡是褒歌館。

褒歌館

走在二崁古厝間,突然看見人手一杯,小冠說他們在喝啥呀~於是我們也隨後找到這間「二崁常民生活館」,原來人手一杯的杏仁茶是這裡賣的。由於二崁過去有不少先民從事中藥材買賣,因此對於杏仁的鑑賞知識留傳至今,採用品質極佳的杏仁,以古法研磨成粉,杏仁果實在研磨沖泡後,散發出自然香氣;這裡也是常民生活館是二崁生活器物的展覽館,但這可不是空屋,這是有人住的喔,看得出來這家的主人很喜愛這些古拙樸實的器物。



我跟小冠買了杏仁茶,一邊喝、一邊觀賞起這些很生活的古物,天井跟正廳裡,一桌一櫃乃至一杯一盤都是生活館的主角,我心想著跟這些古物共同生活也很有雅致情趣。


我很喜歡這張石椅,椅面上花磚的點綴,讓石椅在古樸之中躍然呈現活潑的色調。

常民生活館外頭的一張石椅

澎湖二崁文化村推動「一家一館」計畫,原來被人丟棄垃圾的地方,現在變身為二崁素人館,展示石雕作品。二崁的素人藝術家可能是平均年齡最大的,原本閒置的牛棚豬圈,在七旬老翁的巧思與創做之下,變成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藝術展覽館。


宅前一段約幾十公尺的咕咾石牆上,透過紅瓦或木板彩繪,把二崁一些藥材知識、兒時繞口令、褒歌詞句、生活智慧或者軼事趣聞等生活片段,介紹給旅人,這就是二崁民俗牆。


二崁建築側面牆身下半段多為玄武岩,使屋宅沉穩牢固;上半部則為咕咾石混石灰,減少眥費,且能收冬暖夏涼之效。


二崁聚落面積僅0.04平方公里,但卻呈現澎湖傳統聚落的縮影...菜宅的農耕產業、王爺信仰的宮廟文化、一落四櫸頭的閩南風古宅、鎮邪避煞的石敢當,二崁就像飽吮400年文化精髓般的一塊樸玉,等待後人來發掘。回來之後,我才發現以二興宮為軸心的三條橫向巷道,我們漏了一條沒走,真的超扼腕的...有機會一定還要再去,我好喜歡這裡的感覺,有點九份那種昔日風華、今日盡褪的感慨,但他比九份更樸拙、更懷古,也少了那份喧囂來擾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