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1/09/07

《花蓮》錐麓古道‧歷史

錐麓古道之所以為愛山人朝勝之地點之一,除了其壯闊驚險的斷崖之外,前人血汗及悲愴歷史交織,才是古道最為人動容的,這段歷史要從太魯閣之役講起。

日治初期,由於平地的武裝抗日活動方興未艾,日本當局無暇顧及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因而只得沿用清朝以來的隘勇制度,消極阻擋原住民的攻擊。直至1906年,以「理蕃總督」著稱的佐久間左馬太上任第五任總督,開始積極鎮壓管理高山原住民,1909年佐久間擬定了「理蕃」事業五年計劃,設置蕃務本署。

在佐久間的「理蕃」政策下,日本當局在隘勇線(註)架設電話線、砲台,甚至使用高壓電鐵網、地雷等防止原住民越線,並出動軍隊、警察隊及徵召軍伕逐漸進入隘勇線,以武力征服原住民,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1914年6月的太魯閣之役。

這場戰役由佐久間總督親自領軍,主要為攻擊花蓮太魯閣一帶的太魯閣族原住民,日軍動員軍警六千多人,配備了二百多挺機槍及59門大砲,而當時太魯閣族原住民包括太魯閣族、外太魯閣族及巴托蘭區戰士則約二千多人,僅有老式獵槍、弓箭等裝備及憑藉對地形地物的熟悉,扼守顯要,以伏擊、突擊等戰術對抗日軍。歷時三個月激戰,太魯閣族終因武器懸殊,資源匱乏而投降,佐久間甚至還在此戰役中負傷。

日本當局急於征服高山原住民,除為了擴張統治權外,另一原因則是為了確保樟腦的來源,以樟腦為原料可製成一種人工合成橡膠-賽璐珞(Celluloid),而在1897年電影發明以後,當時的膠卷都需要用賽璐珞來做,因此甚至還曾有「支配電影王國好萊塢的正是臺灣的樟腦」之一說。於是在龐大利益的驅使之下,為確保樟腦來源,就必須要能安全地砍伐樟樹,因此制壓征服山地原住民變成了當務之急。(資料來源參考:http://distance.shu.edu.tw/ 及

註:隘勇線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圍堵臺灣北部原住民的防衛線制度。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利用鐵絲,木牆,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就叫做隘勇線。總督府僱用來防守防衛線的人員稱為隘勇、民間或受政府補助僱用的防守人員則稱隘丁。而不管是隘勇、隘丁或隘勇線,都是為了確保臺灣總督府開發山林或開採樟腦過程,不至於與台灣原住民發生糾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14年日為治理太魯閣人,強力鞏固駐防,將古道整修為理蕃道路,由花蓮太魯閣到南投霧社,全長約70km,沿途每四公里設置警察駐在所,至1933年原住民稍示順化後,為進一步發展觀光而將其修築為「合歡越聯絡道路」(1935年改名為「合歡越」),全長約145.3km,全程步行約需四天,是當時臺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

而合歡越古道主線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即是於1915年完工的錐麓古道,他位在三角錐山的山腹間,「錐麓」就是三角錐山麓之意,錐麓古道的斷崖路段地處海拔750m,路寬僅約90公分,昔日行經該路段「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驚險之情由此可知。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有鑒於錐麓古道深具歷史意義,因此劃設為史蹟保留區加以保護。為讓中外人士可以領略古道獨特的自然、人文之美,經多年規劃及整修,現以承載量方式管理,對外開放申請進入,從燕子口至慈母橋全程約10.3km,步行單程約需七小時。

1914年太魯閣之役後,日為鞏固其統治勢力,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置42處警察駐在所,派四、五百名警察從事撫育和監督工作,同時在各駐在所設立「蕃童教育所」,由日警負責教授簡單日語。而錐麓古道沿線就設有四個警察駐在所(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我們這次走的路線會經過其中的三個駐在所,分別是錐麓、斷崖及巴達岡。

1914年設立的錐麓駐在所為其一,主要是為維護旅客安全及道路暢通,此處位於海拔760公尺,向西展望極佳,可遠眺合歡群峰、畢祿山一帶。

斷崖駐在所設於1916年,原名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為斷崖分遣所,1922年更為現名,於1934年廢止。往斷崖駐在所前行約50公尺有一日人所立之紀念碑,碑石鐫刻「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管代五郎」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最初用木柱標示到了1935年才改為現有的水泥墓碑。

巴達岡太魯閣族語意為「麻竹」,也有「突擊戰地」的意思,可見得此地除了具有民俗植物栽種的價值外,也具有戰略險要之地勢。傳說此地早期是屬於巴卡奧家族所有,後來因為山崩屋毀之故,而遷移至巴托蘭(現在的木瓜溪中游),該處荒蕪數載無人居住,直至約一百年前,呂可社人伊旁‧沙歪行經此地,窺出此地為太魯閣人到東岸交換漢人食鹽、彈藥、武器必經之路,因而率四戶三十二人在此居留。日治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供作玻士岸(今富世)與塔比多(今天祥)間的休憩處,亦設衛生所、蕃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如今三層台地上只有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地基與水泥柱等遺跡。

穿過蓊鬱密林,腳底踩著沙沙地落葉,我走在古道上,懷古之情揉進了略微沉重的喘息中,思緒不斷飛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