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2/05/16

《沖繩》首里城‧通往正殿之路(上)

DSC_0180
首里城據說是在14世紀時所創建的,但詳細情形至今則不明。首里城從西元1406年成為尚巴志統治琉球王國的居城,到西元1879年從琉球王國最後一個國王(尚泰)手上交給日本明治政府為止,首里城歷經將近500年的榮華歲月,透過與日本、東南亞等國的貿易往來,除了匯集諸多文物之外,也開創漆器、染織物、陶器及琉球音樂等各種獨特的文化體系,以作為琉球王國的政治、外交、文化中心而名耀於世。

此外,首里城可說是融合中國與日本築城文化而孕育生成的獨特建築樣式,具有極高的文化及歷史價值,因此在2000年12月被認定為日本第11個世界文化遺產。

但無獨有偶的,首里城也在1945年沖繩島戰役中毀於一旦,一直至西元1992年為了紀念沖繩回歸日本國土20周年時,首里城才以絢麗的朱色妝點重新復原,這既是一座弘揚琉球歷史文化的殿堂,也是沖繩的一個重大象徵。

在首里ほりかわ享用完沖縄そば之後,一行人即漫步到首里城,此時烏雲逐漸散去,天空慢慢亮起來,雨….總算停了。我們在路口跟冰分手,她說要去附近晃晃,我帶阿翔跟綺從路口往上走,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首里城的正門-守禮門,首禮門同時也是日本2,000日圓紙幣的幣面風景喔!以四根支柱支撐,中間門上掛著「守禮之邦」字樣的匾額,這種門的設計著重於平衡及優雅的風格,是所謂的「三間牌樓形式」,在中國十分常見。
DSC_0184

「守禮」一詞指的是「遵守禮節」,代表琉球是一個崇尚禮節的國家,也代表琉球王國精神、文明以及風度。一般民眾又稱首里門為「上之綾門」,意思是「這裡上方有一座美麗的門」,其實在首里城內,許多城門跟建築除了正式名稱之外還另有「別名」,這也反映出過往琉球人民的詩興呢。

守禮門建於第二尚氏王朝的第四代國王-尚清王在位期間(西元1527~1555年),它雖在西元1933年被指定為國寶,卻在沖繩島戰爭中遭到破壞,現在的守禮門是西元1958年的復原品。

經過守禮門,左手邊看到的就是園比屋武御嶽石門,以琉球石灰岩為建材,園比屋武御嶽石門雖然以門的形式呈現,但它其實不是讓人通行的門,而是作為與神明之間傳達訊息的通道,也是國王祈求國泰民安的地方,據聞石門後的樹林裡曾有相當於神社的拜殿,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DSC_0185

園比屋武御嶽石門以門上匾額推測其建造時間應於西元1519年(尚真王時代),西元1933年指定為國寶,但在沖繩島戰爭中毀壞,西元1957年加以修復,目前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產,於西元2000年登錄為世界遺產。

往前走,接下來又有一門寬約3公尺的灰白色石拱門立於眼前,石拱門被深灰色內外側城廓所包圍,石拱門狀的城門上頭有木造的塔樓,城門上寫著「歡會門」,「歡會」意指歡迎,是為了對中國皇帝派來訪問首里城的使者表達歡迎之意。歡會門又稱「Amae 御門」,「Amae」也是古琉球語「歡喜」的意思。而置於門前兩側的石獅「シーサー」,被認為可驅魔避邪。
DSC_0187

歡會門也是建於尚清王時期(西元1527年~1555年),在沖繩島戰爭中遭到破壞,1974年重建。
DSC_0189

通過歡會門之後,就等於正式進入首里城廓內,從右前方石階往上走一小段,右手邊向下有一個小水池,出水口為龍形塑像,水從龍的口中流出,這就是龍樋,其名就是取於水從龍的嘴巴湧出的情景。這裡的水也是皇宮的飲用水源,如果有中國使者造訪琉球時,也會每日派人將這裡的水送到那霸港附近的「天使館」賓館供其使用。此處的龍形塑像是在西元1523年從中國傳入的,而這個龍形塑像是具有500多年歷史的原物。
DSC_0192

DSC_0191

從龍樋旁石階繼續往上走,抬頭即可見朱紅顯目的瑞泉門,瑞泉門跟歡會門一樣,也是在城牆上建有塔樓,但不同的是它在兩道城牆上建了一座塔樓,塔樓以朱紅色呈現,上方立有充滿琉球風格的「瑞泉」字樣匾額,門前也同樣置有一對石獅。瑞泉門的名字由來就是剛才所見,位於大門前方的龍樋,「瑞泉」的意思就是吉祥之泉,瑞泉門又稱「Hikawa 御門」,Hikawa的由來是Hi+Kawa,Hi就是「樋」,是從河川或泉水引水的水管,或者是把雨水從屋頂引到地面的裝置,而沖繩語中的Kawa或Ka就是井、泉或河川的意思,「hikawa」就是結合了這些字的含義。
DSC_0190

瑞泉門建於西元1470年,在沖澠島戰爭中焚毀,於西元1992年修復。

漏刻門是首里城第三個門,始建於15世紀,「漏刻」是水鐘的意思,這道門上的塔樓裝設有水槽,故而名之。在過去,負責報時的人會以水槽的漏水量計算時間,定時以擊鼓方式來報時,位在東瞭望台、西瞭望台及右掖門的人聽到鼓聲後也會同時擊鐘,以對城內外進行報時。
DSC_0198

漏刻門又有「Kagoise 御門」或「下轎門」之別名,主要是當時高官重臣乘著駕轎來到首里城時,為表達對國王的敬意會在此處下轎,因而得名。
DSC_0200

進入漏刻門後有一方空地,是眺望首里城最佳的位置之一,空地上設有一日晷,即日影台(忘記拍照),設於西元1739年,主要是因為水鐘的時間不準,這是過去為水鐘而設置的輔助裝置,此報時制度使用至西元1879年建立沖繩縣時為止。
DSC_0197

日影台旁設有萬國津粱之鍾,是西元1458年掛置於首里城正殿前的銅鐘,「萬國津粱」意思是「世界的橋樑」,鐘上刻有銘文,大意是「琉球王國係南海的美麗之國,位於朝鮮、中國與日本之間,以船為萬國之橋樑係靠貿易而繁榮之國度」,顯示了當時海洋王國的自豪氣概。
DSC_0203

目前所見展示的鐘,是以收藏在沖繩縣立博物館內的實物為模型,依照鑄造當時的狀態復製而成,建築物是稱為供屋的設施,過去使用的目的為何則不詳。
DSC_0205

空地右手邊即廣福門,廣福門具有門戶進出的功能,創建年代不明,「廣福」的意思是散布福氣,此門又稱為「長御門」,在王府時代,此門東側設有調停士族爭產情事的「大與座」,西側則有管理神社佛閣的「寺社座」。
DSC_0201

進入首里城第四道門-廣福門之後的廣場,就是下之御庭-意思是「下面的院子」,當正殿在舉行儀式時,此處是等候入場的地方。在下之御庭的一角有一個長得有點詭異的地方,它的外表有點像是石頭砌蓋的小城堡,裡頭還長出很多樹。原來這裡是首里城內最重要的祭拜和祈禱所之一阿,Jess真是大不敬,這裡名為「首里森御嶽」,根據「琉球開闢神話」所說此聖地是神明所創造的,包括這裡,在城內總共有十個膜拜處,合稱為「十嶽」(Totake)。在石砌牆背後是京之內。
DSC_0210

從下之御庭另一側是奉神門,意思是「敬神之門」,又有「君誇御門」之稱;面向奉神門左手邊是管理藥品、茶、煙草出納的房間「納殿」,右邊是為舉行儀式時使用的房間「君誇」(Kimihokori),。奉神門有三個門,只有國王跟來自中國的冊封使之類的重要官員才可以使用中間的門,其他人員則是使用兩側的門進出。
DSC_0211

奉神門的建造時間並不確定,不過從門前石造欄杆建造完成的時間推斷,奉神門的完工日期應早於西元1562年,在西元1754年時修建為中式風格,日明治末期又遭到拆除,至西元1992年才恢復奉神門的外觀。

過去奉神門前石造欄杆下至少曾有四個大甕埋設在地中,這些大甕在文獻中稱之為「天水甕」,專家推測它們可能是用來儲存消防用水的容器,這些天水甕也奉神門復原的過程中,參考其他遺跡出土的陶器(壺屋燒)及應在的位置,重新安放在這裡。
DSC_0209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