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突然有一天就迷上作皂....“一些些冒險犯難的精神+期待皂化過程的小焦慮”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持續、緩慢、製皂中...沒作品時,整理整理過去或現在出走的紀錄,當成自己的回憶錄;或者把看過、挺有感覺的書分享分享心得...還沒設置留言版,如果有話想跟Jess說的,任何一篇文章下面回應,Jess都看得到哦~


2014/01/16

從心發現新加坡 第一話‧獅城歷史

DSC_0415 (2)
吭吭吭…(清喉嚨)Jess每到一個國家,不可免俗的總要來稍稍了解一下那個國家的歷史、背景,102年Jess選擇出走的國家呢,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國Republic of Singapore,又有獅城之稱(相信大家或有所聞新加坡的象徵:魚尾獅吧!?),舊稱有星嘉坡、星加坡、星洲或星(新)國。

新加坡跟臺灣一樣是一個島國,土地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所以沒有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它位在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邊是馬來西亞以柔佛海峽相隔,但新馬兩岸有新柔長堤與馬新第二通道兩座橋梁相連,而南邊則是隔著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鄰。

新加坡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根據2013年美國Dow Jones世界金融中心指數排行,它是繼紐約、倫敦、香港和東京之後,位於全球第五名,此外新加坡在綠化與清潔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及努力,因此素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DSC_0414

關於新加坡最早的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中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的對音,其指的是「半島南端的島國」,而「蒲羅中」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稱,因此新加坡在3世紀已有馬來人居住,明朝時稱新加坡為「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意思為「水鎮」。

新加坡的獅城之名始自於公元14世紀未,傳說一位來自三佛齊(Srivijaya;中國唐代古籍又稱室利佛逝)的王子聖尼羅‧烏達瑪(Sang Nila Utama)某日外出狩獵,來到新加坡,一登陸便看到一隻未曾見過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隻獅子,他認為這是一個吉兆,於是決定建設這個地方,並稱它為「獅城」或「新加坡拉」(Singapura),「Singapura」源於梵文中的「Singa」(獅子)和「pura」(城)二字,意思為獅子城。 因此新加坡魚尾獅的獅子,其實具有雙重的含義,它除了代表新加坡原本的名字─獅子城,同時也象徵新加坡在當今全球經濟的力量,至於魚尾獅的魚尾是怎麼來的呢,則是因為新加坡是一個海島,他的一切都跟海有密切的關係,從前的新加坡只是一個漁村、一個水鎮,因此魚代表著該國的過去。
DSC_0389 (2)

新加坡歷史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早期歷史(西元1819年以前)
在蒐尋資料時,發現新加坡早期歷史(英屬時期西元1819年以前)記載實在少的令人驚訝!

 14世紀的新加坡同受暹羅(今泰國)及位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的侵犯,根據馬來文獻《馬來紀年》的記載,新加坡在一次與滿者伯夷的戰爭中失敗,正巧滿者伯夷攻佔蘇門答臘三佛齊(Srivijaya)的皇城巨港和首都占碑,三佛齊(Srivijaya)宣告滅亡,三佛齊(Srivijaya)王族流亡到了民丹島,聖尼羅‧烏達瑪(Sang Nila Utama)為了復興霸業,帶領親信來到新加坡,殺了當地的暹羅攝政王,並宣布成為新加坡的新統治者,不過統治才僅五年,剛上任不久的三佛齊王子-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就因暹羅的威脅而逃亡至馬來半島上的麻坡(Muar),而後轉往至麻六甲建立麻六甲蘇丹國(Sultanate of Malacca)。

15世紀初的新加坡是泰國的屬國,但是馬六甲蘇丹王朝很快就將其納入自己的領土,新加坡成為當時麻六甲蘇丹王朝著名的海軍統帥─漢都亞的封地,同時也成為該蘇丹國重要的貿易港口。 西元1511年,葡萄牙佔領了麻六甲,逃亡到新加坡的馬來將領在舊柔佛(Johor Lama)建立新的國都,設置了港口官員。西元1587年,葡萄牙人佔領了舊柔佛(Johor Lama)。西元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

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英屬時期(西元1819~1942年) 
18世紀中,英國為了取得貿易競爭優勢,擴張其在印度及中國的貿易版圖,且遏止荷蘭在本區擴張的勢力,急需一個停泊及維修船隻的港口,因而在檳城及新加坡建立了貿易站。西元1819年,任職於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新加坡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為大英帝國於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 

日治時期(西元1942~1945年) 
太平洋戰爭時期,新加坡遭到日軍空襲,日並於西元1942年2月15日佔領新加坡,將之更名為「昭南島」(日本很愛幫人家改名字),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昭南」是取自於「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時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領土」的含義。直至西元1945年9月1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
DSC_0379 (2)

自治與合併時期(西元1945~1963年)
西元1959年,新加坡人民自主意識崛起,並首次舉行立法議會選舉,新加坡最後一任總督顧德爵士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他本人擔任首任元首,李光耀成為首任首相。西元1963年,新加坡與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馬來西亞時期(西元1963~1965年) 
但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不到兩年,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治國方針、雙邊經濟、種族權利分配等都有不同的看法,西元1965年8月9日新馬分家,新加坡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獨立時期(西元1965年至今)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後,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首相是李光耀,尤索夫•伊薩為總統,新加坡深怕有朝一日會被馬來西亞強行合併或被印尼攻擊,因此積極尋求國際承認,於西元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加入大英國協,西元1967年8月8日新加坡更協助成立東協組織。

除了主權問題,還有民主抗爭抵制議會等社會動亂、天然資源及住宅短缺、失業率高居不下等重要議題,無不考驗著新加坡。於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於西元1961年設立,並展開一連串發展工業及經濟的措施,裕廊、加冷、紅山和大巴窯等地陸續成立了工業區。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更給予外國企業優惠,迅速的工業化使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作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更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殼牌公司、埃克森美孚),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新加坡的國民主要由華人、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裔所組成,種族多元化及國際化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這主要可歸咎於拜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賜,當然還有就是商業成就(國際化)所賦予它的特質。外來移民不但帶來了他們的語言、文化、風俗與節慶,異族通婚及融合更造就了新加坡社會的多元化,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
DSC_0347

也許你會覺得,阿玩就玩阿~管他什麼歷史?不過Jess覺得,每個國家的人文及生活方式多少都跟歷史脫不了關係,雖說不至於是要把歷史課本翻出來拜讀一番,不過稍有了解的話,在走訪各個古蹟或者是觀察在地生活都會比較有感覺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